上传时间:2016-10-12 10:05:17
多数大型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或自建配送中心,或将仓储、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。中小生产企业一般采用附属仓库,面积不大,也就在一千平米以下,按说管理难度不大,但实际问题却不少。多数大型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或自建配送中心,或将仓储、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。
1、储位空间无规划
某日化经销商有一个大约500平方米的附属仓库。由于仓容面积小,为图省事,对仓库没有做更多规划,只划分了收货区、发货区、储存区以及杂物区。 但运作时间不长,问题就来了: 收货区、发货区商品管理混乱。有的产品当天进来,又没能及时入库,就顺便放在收货区,过后又不处理,等收货区都堆满了才想起来。由于产品品类繁多,此时处理已然比较麻烦,影响了正常的收货作业。 有些商品本应当天发出,已移到发货区,但客户或临时取消订单,或没有及时提货,导致商品滞留。此时本应及时移回商品,并将变化记录在库存系统中。可实际上呢,仓管人员要么疏忽,要么嫌麻烦懒于处理。天长日久,发货区里堆着即出商品,又有需回位的商品,仓管自己都昏头了。 很多物流中心都像该公司一样。他们缺乏定位观念,放置商品时只图收发方便,习惯了在走道中堆满商品。虽然短期内得到一些方便,但违背了通畅作业的基本原则,影响作业进出,导致非正常货损增加,同时埋下安全隐患,往往酿成更大的安全事故。 有鉴于此,该公司重新规划仓库储位,将仓库大体分为收货区、发货区、收货缓冲区、发货缓冲区、商品存储区、设备堆放区以及辅助材料区等区域,明确各自的功能。 收货时,已处理的放到存储区E的相应位置,未能及时处理的放在收货缓冲区B,留待第二天处理。B区与A区界线分明,未及时处理的也不会影响到A区收货作业。 同理,当天应提的货物先放到发货缓冲区C,留待客户提货。如果客户不提货或取消订单,产品再由C区及时返回储存区。 另外,收货区A和发货区D定位明确,只能收发,除必要的办公设施外,不得放置其他物品。作业需用的搬运工具或设备在未使用时,必须停放在固定位置F。商品的纸箱以及包装材料,也要放到单独区域G,同存储物品分开。 同时,将货物存储区E分成若干区段,对各区段进行编码,各个储区根据周转率快慢,以接近集货区为原则配置编码。储放时,将同一品种商品放在同一储位;同类物品、同类厂家的商品尽可能堆放一起,以利于进货和补货作业,产品或品种相同,但规格和型号不一样,在储放时要标识清楚,并用颜色加以辨别,以免发货混淆。 2、库存商品无管理储放商品时,首先要考虑商品的化学属性,尽可能将同类商品放在一起,不可混放的要分开,如香皂和香烟,洗发用品和纸品等,都不能混合放置或放置距离过近。确需混放时,需采用薄膜等物料进行隔离或防护。
同时,仓管人员还要加强学习,了解产品属性,对畏水、畏光或温度敏感的商品,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解决通风、采光、干燥、温差等问题,有效防止商品在库存期间非正常变质。 另外,日化经销商的仓库,还必须考虑商品的流通属性,引入ABC管理法(重点管理法),从流通的角度有效管理库存商品。 5、商品变化缺记录 拣货、取货、淘汰旧品、退货入库等作业,每一项操作都需要有完整的记录,必须做到货账相符、商品储位对应。许多仓管人员疏忽大意、思想麻痹,商品变化信息记录不完整,收发货物、仓库盘点时困难重重,这也是仓管制度、责任纠察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。 为此,管理者首先应完善仓库管理制度与责任纠察制度,明确岗位责任;其次,加强库存商品盘点力度。必须每日对移动过的商品进行复查,核对商品回位是否正确,数量与账册是否一致。 另外,拣货发货杜绝单人操作,操作完毕后,必须检查和复核结果。这看似多了一道手续,但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差错率。尤其当仓库储放商品品类众多时,盘点若不经常进行,等到发货时,实际库位找不到商品,或数量不符,要再翻看以前的记录,查找问题出在哪儿,麻烦可就大了。